【核心提示】
14年前的那個春天,國家科委在中山的土地上劃了一個圈。從此一個名叫"健康"的產業在偉人故里中山蕩起陣陣春潮。 1994年,國家科委、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經過充分醞釀、友好協商,一致同意共同創辦 "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 ",(又稱中山醫藥基地)。1994 年4 月 27 日,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鄧楠、廣東省副省長盧鐘鶴、中山市市長湯炳權三方在中山國際酒店正式簽訂了"關于共同創辦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的協議"。自那一天起,中山開啟了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城市管理、醫療保障等為主的"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如今,10 多年過去了,這個"國字號"品牌基地不僅提高了我市產業的整體競爭力,而且成為我市產業走向國際大舞臺的新秀。
記憶·1994
中山電話從6位升7位 ●3月3日,自1990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制訂 《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先后投入資金3.18 億元,落實各項措施,使五年規劃三年完成。經省水電廳驗收,中山成為廣東第一個防洪達標市。 ●6月8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分別從舊城區孫文中路174號和91號,遷到東區松苑路1號,在新建成的市委市政府大院掛牌辦公。 ●8月28日起,中山市電話號碼由6 位升為7位,標志中山郵電通信建設再上新臺階。
三峽工程開工 ●2月8日,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成功。 ●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實施。 ●12月14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親歷·1994 中山天生就是發展健康產業的 “中山這個城市能給人一種很輕松的感覺,生活在這里感覺很幸福,健康產業發展正好與中山這座城市的定位相符合。”國家健康基地成長的見證者甘師俊每次從北京來到中山都不由地發出這種感嘆。 1994年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管委會成立時,原國家科委社會發展司司長甘師俊擔任副主任。甘師俊告訴記者,當初,他們第一次到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考察時,“雖然當時的交通并不發達,周圍還有很多水田,但覺得這里很舒服,基地里面還有一條河,后面還有山,環境真的很美,視野很開闊,后來我們就決定了下來……”
記者:國家科委當時計劃籌建國家級的健康產業基地是出于何種考慮? 甘師俊:國家健康基地的成立背景可以用 “受命于危難之時”來形容。上世紀90年代初談判中美知識產權,內容也涉及醫藥專利問題。對話進行得很艱巨,談判的結果,是修改了我國專利法中關于化合物生產和保護的條款。一直以來,我國的藥品都以仿制為主,修改前的國家專利法相關條款也與國際有較大距離。談判結束后雖然有十多年的寬限期,但原創新藥的問題終于擺上了議事日程。經過不斷匯集、整理各路專家的意見,計劃在全國建立兩個現代醫藥生產基地。北方城市建一個,主要針對上游產業,以醫藥研發為主;在南方城市建一個,主要以研發和生產基地為主,除了醫藥外,還可以發展保健品、醫療器械等多方面,綜合性地發展健康科技產業。
記者:一開始就選擇了中山嗎?中山哪一方面打動了國家科委? 甘師俊:呵呵。中山的環境是不錯的,除了地理上的便利之外,在生態、社會建設方面都挺吸引人。我們當時計劃一個放在上海,一個放在廣東省。在廣東,我們也到過珠海、深圳等城市考察,按理說,這些城市的優勢要強過中山,但這些城市給人的感覺太“鬧”。中山面向港澳、又有實施國家火炬計劃的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理位置不錯、市場經濟比較發達,而且我們覺得,中山是一個很“平和”的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除了這些客觀的因素之外,還有就是中山市領導層對發展高科技產業十分支持,改革開放的意識也很強,對提升產業水平有一種共識。我們綜合了各種條件之后,最后確定放在中山。
記者:最初國家健康基地是放在了南區,后來怎么又搬到火炬區去的? 甘師俊:當時,規劃中的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位于中山市南區樹涌村、沙田村一帶,規劃面積6.6平方公里,除了享受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同等的優惠政策外,國內企業在基地設廠所生產的產品還可直接走向國際市場,并被列入國家級新產品,享有國家級新產品的優惠政策。但后來在南區進行實地規劃時發現,那里并不適合發展健康產業。 后來在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考察時,發現這里地理條件非常好,有橫門水道,河流眾多,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視野很開闊,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們認為這樣的環境非常適合發展健康產業。而且當時國家級的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也如火如荼,國家健康基地完全可以和國家級高新區聯成一片,這樣容易在人才、資金、項目等方面形成聚集。而且這里又有中山港碼頭,去香港、澳門也很方便。可以說,這個地方發展健康產業是最好不過了。
觀潮·1994
“巢”已筑好就等鳳凰來
1994年,中山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1990年創建的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正進入建設的新時期,一批高科技人才、項目正向中山聚集。此時,國家健康產業基地的創辦正是“錦上添花”。 國家健康產業基地總監梁兆華告訴記者,1994年正式成立的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屬于國內首創,至1996年上海才建國內第二個基地,極富挑戰性。成立當年,國家科委、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三方聯合組成管委會,管委會主任由當時的市長親自擔任,業務領導機構是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協調領導小組,中山國家健康基地總公司則是實施執行機構。可以說,對健康產業發展是相當重視的。 此外,從中央到地方,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關鍵上,都制定了詳細的相應政策條文。如凡到基地辦工廠的企業,經論證和篩選,優先辦理生產企業和合格證、許可證、營業執照的“三證”;手續簡便,幾天就可辦妥等。優惠政策涉及面廣而且詳細實惠,共有十五條之多。 梁兆華說,當時優惠政策是誘人的,但對項目的要求標準也是較高的,制定了相應的詳細條文款項。可以說,基地軟件的“巢”已筑好,就等鳳凰來。 1995年初,香港雅柏藥業有限公司到國家健康產業基地考察時,國家健康基地周邊還是一片香蕉地。但到當年10月30日,國家健康基地三項工程奠基,中山雅柏藥業公司由香港國際公司興辦,貝爾康藥業公司由中山南光實業集團公司、武漢東湖生物技術公司和中山火炬開發區二洲管理區合辦,中山治德實業公司擴建工程由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總公司興辦。一年多的時間里,十幾家企業與基地簽了約,成為進入國家健康基地的“先頭部隊”。 梁兆華說,中山作為“聯合國人居獎”健康型城市和首批全國文明城市,優美的生態環境等與 “人類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不謀而合。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適宜居住、適宜創業、適宜創新的“三個適宜”和諧社會戰略目標,也就意味著在產業方面必須從“低處”往“高處”走,不在低端拼資源、拼環境,而是躍上高端拼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產出,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健康產業的發展除了為中山產業發展提供又一支撐外,同時也為中山在城市建設、醫療保障、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飛越·1994
從"零"起步到新興支柱產業 如今,只要說起健康產業,外界很容易就會想到中山,健康產業已成為了中山一張響亮的"產業名片"。 正如,梁兆華所說,健康產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中山選擇了健康產業就好比擁有了一把產業的"金鑰匙",為中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開了一扇思想的窗口。 "1994年之前,中山的醫藥企業只有三才、沙溪制藥廠、石岐制藥廠等五六家醫藥企業。"梁兆華一邊說著企業的名字,一邊數著手指頭。 零星的幾家企業構成了中山當時健康產業的規模,然而10多年過去了,我市健康產業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國家健康基地在"零"的起點上實現跨越。2007年底健康基地內已進駐健康科技企業144家,工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占中山市健康科技產業工業總產值的48.5%。健康產業如今已成為中山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在國家健康基地的帶動下,我市健康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健康科技產業共有企業249家,其中規模以上108家,共有34家企業獲得藥品或食品GMP 認證,9家企業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六大板塊合計工業總產值達231億元。山德士、曼秀雷敦、完美、中智藥業、三才醫藥、歐亞包裝、九州通……這些與健康產業相關的企業如雷貫耳。我市圍繞著健康產品的研發、生產、包裝、銷售和信息交流等各個方面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2008年11月7日,國家健康基地被選定為全省唯一的省市共建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省經貿委和中山市政府在未來3年將各自拿出5000萬元,支持基地發展。這一共建計劃必然推動中山又一新興產業崛起。"梁兆華告訴記者,到2012年,我市將實現健康科技產業工業總產值800億元,形成中西藥、保健品與健康食品、醫療器械、生物工程,醫藥包裝材料等多個產業群。我市致力將健康產業打造成為中山的新興產業和又一支柱產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全球醫藥、健康、保健市場需求持續快速增長。市委常委、火炬開發區黨委書記馮梳勝說,目前火炬區對健康產業的發展有了清晰的思路。現有的國家健康基地、華南現代中醫藥城、中國化妝品之都三大板塊,加上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這個財智平臺,健康產業已擁了"四駕馬車",相信我市健康產業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