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葛蘭素史克賄賂丑聞曝光之后,社會各界紛紛聚焦藥品成本內幕。實際上早在7月2日,國家發改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就發文,稱將對部分企業進行成本價格調查,調查涉及葛蘭素史克等27家知名中外企業,而出廠價格調查則覆蓋廣州藥業等33家國內企業。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藥企銷售“貓膩”多多,一種藥物從出廠到最終賣給消費者,價格甚至是成本價的一二十倍。 60家藥企被調查,江蘇有兩家 在被調查的60家藥企中,有10家上市藥企榜上有名,其中有兩家江蘇藥企,即位于連云港的恒瑞醫藥和位于南京的金陵藥業。媒體報道稱,這10家上市藥企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高毛利率,iFind的數據顯示,恒瑞醫藥、上海凱寶的銷售毛利率高達83%。 昨天,記者就發改委實施藥品成本調查一事,致電了此次被調查的江蘇地區兩家藥品企業之一——恒瑞藥業,客服人員表示對此事并不知曉,而撥打其給的恒瑞藥業辦公室電話,始終無法接通。據媒體報道,早在2008年,恒瑞醫藥曾因名列36家行賄河南省醫院、醫生的制藥企業,而被河南省衛生廳點名。2012年,網絡上出現一份署名為“恒瑞醫藥前醫藥代表”的文件,稱“披露恒瑞醫藥的不法行為”。文件主要披露了恒瑞醫藥在廣西醫院開展業務過程中,涉嫌向醫生支付高額醫藥回扣的情況。但當時,恒瑞方面完全否認了行賄一事。 盡管發改委的藥品成本調查從2006年就開始了,有分析指出,發改委每次調查都伴隨著后續藥品降價的消息,這次調查在葛蘭素史克賄賂丑聞發生之際,是否意味著迎來新一輪藥品降價呢? 昨天,江蘇省物價局醫藥價格處相關負責人指出,這次藥品成本調查屬于例行調查,至于是否會降低藥價,他們沒法回答。 不過,國家發改委人士在7月9日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藥品出廠價和成本調查屬于常規動作,并不表示會調整藥品價格。 藥品研發人員 生產成本1元的生理鹽水,醫院賣20元 在深圳一大型藥業集團從事藥品科研開發的顧先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藥廠的成本價一直都在降低。“10年前,我們這里生產黃霉素,都會有人主動上門收購,而現在,則需要我們自己向外面推銷。沒辦法,為了爭奪市場,廠家都在努力降低成本,增加產量。” 成本價的降低,勢必導致出廠價的減少,然而最終消費者購買的價格,卻不見變化。“舉個例子,我們廠里成本1元一袋的生理鹽水,到醫院里就要20元。”究其原因,離不開后期的各種“加成”。“搞醫藥的基本都知道,在確定藥品價格時,除了考慮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還要把代理商的回扣、進醫院后各種渠道的開支計算在內。因此導致幾乎所有的藥成本價都不到醫院售價的十分之一,越高價的藥利潤空間越大,而某些醫院的特供藥,利潤更是高得嚇人。” 劉先生從事的是一些普通藥品,例如維C銀翹片等平價藥的銷售。至于從藥廠賣到醫藥公司,期間的價格漲幅,劉先生表示“不好說”,“但至少存有4倍的空間,也就是說,如果從藥廠出來的成本價是4元,到醫院賣給病人至少要16元。”這還只是普藥的利潤空間,至于臨床藥物從出廠到銷售之間的“貓膩”,劉先生表示,“還要過幾道代理,幾道程序,那就更說不清了。” 藥企銷售負責人 藥企高利潤不是秘密,維護關系花錢多 “醫藥企業高利潤早就不是秘密,包括醫藥代表給醫生的回扣等,很多東西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普通老百姓也可能知道不少,只是很少有被曝光的。”吳先生(化姓)是江蘇一家藥企的銷售部門負責人,對于外資藥企葛蘭素史克出現的賄賂丑聞,他表示并不吃驚。 吳先生以一種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為例,他介紹說這種藥是用于胃酸過多引起的燒心和反酸癥狀的短期緩解。規格是20mg*14粒裝的,國內藥企的中標價非常便宜,每盒價格在六七元到十幾元不等,但同樣規格的外資藥企的話,定價在每盒200元左右。“外企的藥品都是單獨定價,同樣的產品比國內貴幾十倍。”吳先生說,單獨定價是因為不少進口藥是原研藥,而國內是仿制藥,考慮到投資成本等因素,所以允許外企單獨定價。 “外企的有單獨的銷售渠道,藥企的銷售人員自己聯系客戶,每個醫院都有專人維護,這也導致商業賄賂、回扣的情況特別多。”他說,近年來外企的這些做法也是國內不少上市藥企的通常做法。“因為有足夠的利潤支撐,所以他們會花大價錢維護客戶關系,這就導致藥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這些費用,而真正的藥品成本實際并不高。”他說。 至于這次國家發改委的藥品成本調查,到底能否查出藥品的真正成本,會不會降藥價呢?對此,吳先生覺得有點“難說”。“尤其是對于外企來說,很多東西是沒法調研的。”他表示,有些生產原研藥的跨國藥企,專利保護期還沒過,在國內是很難被替代的。“他們很多制藥原料都是外國進口而來,在國內分裝,其成本到底多少,這個就比較難以確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