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科技部為落實《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會同衛生部和總后衛生部擬建立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據悉,該項目將在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病等6個重點疾病防治領域試點,每個領域試點建設1~3個國家級中心。凡在“十一五”期間牽頭主持過不少于2項國家科技計劃臨床研究項目的三甲醫院均可申報,目前申報工作已開始。而此前兩天,缺血性卒中及短暫性缺血發作二級預防藥物依從性登記研究也在京啟動。 慢病發病年齡的提前、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重及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腦血管疾病逐年攀升,此次國家戰略的聚焦,也給中國腦血管藥物研究帶來一縷夏日的清涼。 防控訴求急上眉梢 近日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大會上,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發表的題為《中國慢病負擔及發展前景》的報告中指出,當前國人最大的健康挑戰來自慢性病,慢病死亡人數已經占到總死亡人數的85%。據國家第3次死因抽樣調查,腦血管病已成為國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2010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政府辦綜合醫院腦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間直接醫療費用由2003年的11.7億元上升為2009年的81.9億元,年均增長117%,6年間翻了7倍。“我們不得不面對腦卒中死亡率逐年攀升的現實。”王隴德直言不諱。 腦血管疾病的誘因研究和早期防治已成為討論主心。王隴德在報告中分享的我國醫院23,272例腦血管病病例分析結果表明,與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相比,高血脂引起的腦卒中在知曉率、治愈率和控制率方面都明顯偏低。以北京為例,2003年以來,北京腦血管病死亡率占到該市全部死亡人數的23%,每年腦血管病患者住院的直接醫療費用高達10多億元,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該市今年在16個區縣對4萬名50歲以上的北京市戶籍人口進行腦卒中危險因素篩查,這還僅僅只是中國腦血管病現狀的冰山一角。 更需要清醒認識的是,目前我國每年有250萬新腦血管(卒中)病例,而在我國現有的800余萬腦血管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盲目用藥現象。記者了解到,近些年腦血管藥物市場不斷擴容,一大批地標升國標、部頒標準的藥物涌入市場。有專家指出:腦血管患者應有專業醫生為其進行藥物選購指導。“注重血脂管理,是臨床卒中預防的重要干預措施。當前研究顯示,血脂控制的主要趨勢除他汀外,還要結合中藥產品在血脂控制和調節方面的優勢聯合防控。”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認為。 組合拳擊退慢病 鑒于上述種種原因,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劍指腦血管疾病。作為衛生部國家腦卒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北京天壇醫院將在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建立急性腦血管事件監測哨點,并建立持續質量改進示范醫院,使急性缺血性卒中4.5小時內溶栓比例相對改善1倍,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院患者接受循證醫學指南A級推薦證據的規范率相對提高20%~80%,為期4年。 王擁軍是該課題主要負責人,他告訴記者,“中國已建立國家卒中登記數據庫,收集病例2.2萬例。通過對上述病例進行分析,篩選出影響腦卒中患者復發、死亡的13項關鍵績效考核指標,目前相關試點已啟動。”他指出,藥物依從性差是導致我國卒中高復發的主要原因,研究也表明,抗血小板藥物是治療和預防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的重點藥物,患者應長期甚至終身服用。 更值得重視的是,預防工作要打提前仗。在美國,已將卒中轉化醫學應用到預防、治療、康復的各個層面,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患者的復發及殘疾程度。中國“十一五”計劃項目成果實現了兩個轉化,一是基于CNSR數據,確定了我國腦血管病醫療質量的KPI;二是再轉化為臨床研究,以求解決途徑。“中國對腦血管病的防治逐漸在形成組合拳。”分析人士認為,衛生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2.6億慢性病患者,而全國因慢性病過早死亡人數占早亡總人數的75%,這與人們平時油鹽攝入量超標有著密切關系。繼京滬等地之后,廣東省近期對外公布全省將推廣食用低鈉鹽,看似不相干的舉措,卻有著同一個指向——狙擊心腦血管疾病。 腦卒中的發病率目前仍以每年5%~10%的速度遞增。對此,企業界也在加強相關臨床研究。據貴州百靈全國營銷中心學術推廣部負責人透露,其拳頭產品銀丹心腦通腦軟膠囊腦血管方向PMS項目已于2011年底啟動,現處于穩步推進階段。 該負責人解釋道,上述產品組方豐富,特別是包含了山楂、大蒜、絞股藍等對于促進脂蛋白之間的代謝與轉化,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和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表現出作用趨勢的有效成分,近年來,以上述產品為代表之一,在調節血脂方面呈現出多靶點的干預作用的研究計劃亦引起了相關研究者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