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注定是外資醫藥公司不平靜的一年。繼去年多達307種國產藥品價格平均下調40%后,發改委的降價腳步終于“走”向了外資企業。當史無前例的外資醫藥降價幅度于近日公布后,本被外界認為會再掀波瀾的醫藥市場各方,卻意外地引發了只降不跌的現狀。 2010年11月30日,發改委發布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自12月12日起將降低48個通用名,174個品規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價格,平均降幅19%。取消13個通用名,16個品規藥品單獨定價權。 名單公布后,已被醫改及基本醫藥目錄“爆炒”許久的醫藥市場再度火熱。據悉,此次醫藥價格調整是發改委自1997年以來進行的第26次降價。不同的是外資原研藥占據了近62%的比例。平均19%的降價幅度也創下了外資醫藥降價的最嚴政策。 消息傳出后,12月1日醫藥板塊集體走低,盤中一度大跌至5%,收盤價跌3.53%。其中個股近九成下挫,資金流出7.64億元。領跌大盤。 此時的一切數據,看起來都符合發改委調整藥價的初衷。然而次日,此次降價幅度達15%的阿莫西林老東家—聯邦制藥卻意外在資本市場強勢反彈11.5%,以成交1348萬股的成績高調回歸。 自此,史上最嚴厲的外資醫藥降價隨即遭到了各方淡定處之:企業宣布“在我們的意料之內”、機構的唱好不唱衰“此時為買入良機”、專家界定位“影響基本微乎其微”…… 一場針對外資醫藥公司的最嚴厲政策,卻并未如預期般帶來較大的沖擊,原因何在? 外資降價利好迷局 “此次藥品價格下調針對目標為外企的原研藥產品,但對這些公司是基本沒有影響的,目前看來就是一個空頭炮”。安邦分析師邊晨光對記者稱。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所有三甲醫院全年藥品銷售額中,70%以上為外資藥品。此次發改委降價的174種藥品中,涉及了40家外企的107種藥品,占比近62%。 其中,羅氏制藥產品頭孢曲松由原來的93.8元降為65.7元,降幅為30%,中美上海施貴寶公司生產的卡托普利降幅達35%……均為降價幅度居高企業。而在過去25次藥價調整中,外資降價的最高幅度僅為15%。 在發改委降價公告發布后次日,聯邦制藥發布聲明稱:公司董事會預期降價不會對集團財務及營運有重大不利影響。據聯邦制藥公司透露:聯邦制藥旗下降價產品阿莫西林僅占公司總營收6%,公司預計此次價格調控對2011年的總營業收入僅會帶來不超過1%的降幅。 此外;聯邦制藥的阿莫仙最高零售價下調12.7%后實際零售價也并未達到調價后的最高零售價,預計出廠價不會有大幅下調。聯邦制藥表示:“價格的降低有利于公司提升產品的銷售,從而抵消價格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 隨后機構也不再唱衰。12月1日魔通發布聲明:降價對聯邦制藥銷售收入僅只造成微不足道的影響,目標價由25元,上調至27元。永豐金證券稱此輪下跌聯邦制藥低估值將帶來買入良機。德銀同樣表示,應趁弱勢買入聯邦制藥。 同樣位處降價高位的羅氏公司則同樣表現出樂觀心態。據悉:此次羅氏降價產品頭孢曲松由原來的93.8元降為65.7元,降幅30%看似幅度較大,但同期國內此類產品的仿制藥最高限價卻僅為7元。降價30%后仍高出國內同類產品9.4倍。 “外資醫藥價格下調在短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原研藥價格高,因此利潤空間比較大。并且羅氏的降價藥品也并非他們的主打產品”。邊晨光對記者表示。 國內上市公司淡定處之 發改委的第26次醫藥降價,從品種上來看,針對的都是化學制劑的單獨定價產品,以原研藥為主。除上述言及占比62%的外資企業外。降價范圍還涉及8家A股上市的醫藥公司,平均降價幅度為11.89%。 其中,康恩貝(21.59,0.00,0.00%)的奧美拉唑降價幅度為24%,麗珠集團(39.68,0.00,0.00%)的麗珠得樂平均降價幅度為26%左右。浙江醫藥(33.87,0.00,0.00%)的來立信降幅約為18-35%。就此,時代周報記者隨即采訪了相關降價上市公司。 降價幅度為26%的麗珠集團一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現得極為樂觀:“我們公司對15%的降價幅度比較滿意,相對于其他企業而言,我們公司算比較幸運的。降價從短期來看利潤會受影響。但是由于提前準備,因此我們一直有后續的新產品跟進,并且此次的產品僅是在一個省出售,我們還有很多全國性的產品”。 此外,麗珠集團相關人士還對記者表示:“此次降價對公司的影響并不大,因為價格下調的空間不是很大,并且公司品種很多,降價產品并非我們的特別重要的品種。降價的認識一直都在,解決辦法就是降低成本。但實際上,價格的降低,從成本是可以抵消一部分影響的”。 同樣位處降價名單中的康恩貝集團產品經理呂先生對記者表示,公司早在兩年前便已開始著手準備降價后,市場舉措:“在基本醫藥目錄出來后,公司已經有所預料,因為這個產品的品類是在目錄中。趨勢只是早晚的問題,所以我們已經提前有所準備”。 而來立信所屬的浙江醫藥公開表示:“此次降價產品只是其制劑板塊中較大的一個品種,這兩年該產品的價格一直在下降,但銷售規模一直在擴大,因此可以抵消價格下降。所以影響并不大”。 “價格下調對于上市企業還是利好。有一部分上市企業是涉及到的,但是都不是主要產品,所以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國內很多藥品外企價格都比較高。醫保造成了價格的居高不下。外企藥賣得高,就意味著利潤高。降價對國內企業都是一種利好的影響”。上海證券分析師趙冰對記者稱。 26次“復讀機式”下調 “發改委的降價現在像復讀機,降價已經說了很多次很多年了。這次可以說是一個信號,發改委要對外資的原研藥下手,但是就現在的幅度來說,對外資造不成傷害。而這種局勢是否能對國內醫藥公司造成利好,這還是疑問”。邊晨光對記者表示。 當醫改概念推出,國家基本醫藥目錄甄選工作開始后,藥品降價便成為了醫藥行業最為敏感與關注的話題。去年8月,國內307種基本藥物制度開始實施,平均降價幅度達40%,成為入選基本藥物目錄的“先行者”。 此時,國內醫藥行業卻發出了另一種聲音:外資企業原研藥的價格,是否也該調調了?當此次外資價格下調后,市場傳出:“這是外資為進入醫藥基本目錄所做的準備”。 對此,趙冰對時代周報記者否認了這一觀點:“大眾版的基本藥物目錄涉及的中高檔產品并不多,他們不做這塊市場的。”而邊晨光也對記者表示:“對于外資進入基本藥物目錄而言,基本藥物對于化學藥而言肯定是仿制藥,專利藥價格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降價。” 那么,發改委緣何在此時針對外資進行限價,邊晨光對記者表示:“醫改要解決看病貴即價格問題。發改委可能覺得現在醫改成效并不好,覺得外資藥品價格該動動了。另一方面此次降價可能也是一種試探,看看外資的反應再采取后續的行動”。 2005年,國家發改委對特定企業,包括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藥品實行優質優價,即單獨定價權利。掌握較為先進技術的原研藥順勢高開高賣。據中國藥學醫藥政策研究中心的統計:外資基本藥物的價格平均超出國家限價12倍。 關于此次部分藥品降價的理由,發改委表示:“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為此,根據有關藥品成本及市場供求變化,分期分批降低偏高的藥品價格”。 但就目前此次調價后的各方反應看來,這次醫藥價格下調所帶來的影響,并未符合發改委初衷。 “發改委降價已經26次。但藥這種特殊產品是市場流通的,行政干預價格方法并不合適,降價已經很多次了,其實效果并不大,如果要想政策起作用,只有一個前提—公立院的體制改革真正實施起來。若打著幌子掛羊頭賣狗肉,政策永遠只能是一時的”。邊晨光最后對記者稱。 |